暑期档电影市场竞争激烈,内卷现象明显。《南京照相馆》原定7月25日上映,却从7月19日开始大规模点映,并持续到正式上映。点映不仅提前预热,还提供了票价补贴。
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暑期档,多部影片采用19.9元的低价票策略,而实际票价高达35.6元,意味着每张票由发行方补贴约15.7元。资本的介入为电影提供了更多资金支持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是一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题材影片,回顾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,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。票价19.9元物有所值,影片证明了此类题材在大银幕放映的必要性。电影院带来的视觉冲击和生动感无可替代。电影在制作和视觉效果上投入巨大,真实还原了战争中的南京城面貌:断壁残垣、硝烟弥漫,每一细节都极为到位。
影片中的细节丰富且耐人寻味:街边店铺的招牌、墙上的老照片、洗印设备的摆设、演员们的妆发服饰,甚至相机和枪械的细节都细致呈现。这份诚意提升了观影体验。美术指导林木同样主导了《八佰》的美术设计,两部影片在美术、道具及细节上旗鼓相当。电影开场便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,这归功于中影出品方和导演申奥的诚意。
影片前半段表现尤为出色。故事以日本军队进入南京城为起点,以日本投降为结尾。观众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压迫。影片不以大规模展现南京大屠杀的全貌,而是聚焦于一个小小的吉祥照相馆,讲述普通人的命运悲歌。视听语言充满力量,日本军机低空飞掠,投弹扫射令人紧张不已。刘昊然饰演的阿昌为街坊寻找信件错过撤离汽车,画面紧接汽车被炸,生动诠释战争的无常。
角色塑造力求避免脸谱化,呈现复杂矛盾的人性。日军摄影师原本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,镜头在他上胶卷和装子弹间切换,象征他在拍照与杀戮间的内心挣扎。王传君饰演的翻译虽察觉阿昌并非照相馆人,但未戳破,外界眼中的“汉奸”却保留血性和良知。申奥坚持以“人”为本的创作方针,展现人性中的恐惧与求生欲望,这种写实风格使角色更具真实感和共鸣。
然而,电影也存在显著缺陷,特别是在导演层面。尽管资金充足,配备顶级团队,但申奥的导演能力似乎未能驾驭如此宏大的题材和阵仗,后半段明显力不从心。开头的高压氛围无法维持,叙事节奏松散,中段出现多处“尿点”,观众纷纷中途离场。
剧本逻辑存在漏洞,比如摄影师起疑后,藏人于照相馆地板下不合常理,关键底片为何不搬至日军驻地保护,或派兵严格看守也无说明。结尾部分底片被调包一事发现晚,缺乏合理性;婴儿藏篮逃脱、日军检查松懈、警犬对婴儿气味的反应、主角挡枪等细节均缺乏逻辑支撑,刚燃起的情绪被这些问题瞬间扑灭。
此外,影片缺乏鲜明的人物弧光和明确动机。几位照相馆中的人物,在枪口威胁下拼命求生,同时试图将日军暴行影像送出,这样的视角本该十分有力。遗憾的是,电影并未提前展示角色的觉醒过程,而是将大量篇幅放在了求生逃脱的描写上。阿昌如何逃出、与日军摄影师周旋、争取通行证、照顾藏匿的一家人等支线冗长且可删减。若能聚焦角色觉醒,展示他们意识到送出底片的重要性并为此持续奋斗,影片将更具感染力。
送出底片的重大情节却只用一两句带过,且缺乏细节描写。刘昊然缝衣服暗示将底片藏于衣物中,但表达隐晦,直到片尾才揭示底片送出、引发国际关注,影片也随即结束。这样的叙事安排让角色缺乏层次,情感难以引发共鸣,导演显得只是机械完成任务。刘昊然最后喊出的“我们不是朋友”“寸土不让”,并未激起观众情绪,反而显得刻意煽情。
表演方面同样令人失望。群像电影中,关键在于全体演员能在同一情境下呈现出真实而协调的表演,从而产生整体效应。王传君表现出色,完全理解角色,求生为前提的委曲求全表现自然流畅。相比之下,照相馆其他演员未能深入角色,高叶虽努力演绎,却未能展现角色应有的痛苦与坚韧。刘昊然的表演一贯缺乏突破,稚嫩而重复,以至于高潮戏份乏力。王骁表现平淡,背台词而无章法,甚至不及饰演日军摄影师的日本演员。无论是导演还是片场管理,显然存在问题。
悦来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